第323章 常见思维陷阱 打破思维枷锁走向理性生活 (第3页)
青少年叛逆、员工抵触严格考勤、减肥者暴饮暴食,都是典型的例子。
聪明的管理者深谙此道:与其说“不能迟到”
,不如提供弹性工作时间;与其禁止孩子玩手机,不如约定“每天一小时自由使用时间”
。
给予适度的选择权,反而能减少对抗。
八、确认偏差:我们只看得见想看见的
社交媒体时代,“信息茧房”
愈严重,而这正是“确认偏差”
的产物。
人们倾向于搜索、相信和记忆符合自身观点的信息。
比如,反对疫苗接种的人会不断转副作用案例,却对大规模研究数据视而不见。
要跳出这个陷阱,可以主动寻找对立观点。
如果你支持某个政策,不妨认真读一篇反对者的分析;如果你坚信某位明星完美无缺,试着看看他的争议报道。
真理不怕质疑,怕的是一叶障目。
九、信念偏差:用立场代替逻辑
“因为他是坏人,所以他的提案肯定有问题”
——这种“对人不对事”
的思维,就是信念偏差。
人们常因情感好恶判断观点对错,而非依据事实逻辑。
培养批判性思维是解药。
下次听到观点时,先问自己:“如果这话是我讨厌的人说的,我还会同意吗?”
将观点与提出者剥离,才能更客观地评估其价值。
十、心理暗示:预言自证的魔力
“我肯定学不好数学”
“这次谈判一定会失败”
——这些消极暗示如同自我实现的预言。
心理学研究现,当人们预设困难时,大脑会不自觉地降低努力程度,最终印证最初的悲观预期。
一位马拉松跑者分享过他的秘诀:训练时不断告诉自己“每一步都让我更强壮”
。
积极的暗示不会消除困难,但能改变我们应对困难的心态。
试着把“我做不到”
换成“我可以试试”
,人生或许会打开新的可能。
心理学家卡尼曼说过:“认识到偏见的存在,本身就是一种突破。”
当我们开始观察自己的思维模式,质疑那些“理所当然”
的反应时,改变就已悄然生。
创作日志:人和人,离得太远,关系就淡了;离得太近,恩怨就来了。
(坚持的第00321,间断7天;2025年2月4日星期二于中国内陆某四线大城市)